新闻是有分量的

“双碳”旨在重塑生活方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2-06-29 12:53栏目:资讯
TAG:

 
现在和未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在国“双碳”目标的建设中找到自己的青春方向。
“双碳”是我国提出的碳减排两阶段目标: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要达到峰值;力争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今年5月,教育部印发号文(《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培养储能与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金融、碳交易等领域的人才。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双碳”目标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挂钩。
事实上,“双碳”的目标一方面是重塑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无纸化值机、在线支付等。这些最日常的场景都在悄悄塑造着人们的绿色生活方式。积少成多,也会带来明显的减碳效果。
调查显示,近五年来,在生活消费、在线购票、在线医疗三类微信支付应用场景下,用户通过节约纸张产生的碳减排总量为18.82万吨,在线生活支付产生的碳减排总量为334.61万吨。
也有越来越多的商家提供“低碳福利”。用户可以通过自带杯子饮料、购物不用塑料袋、电子收据代替纸质收据等简单的低碳习惯,为商家换取低碳福利。
低碳行为可以获得利益,这是基于碳包容性的理念。碳普惠公司;惠特尼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和价值评估,建立商业激励、政策激励和核证减排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广州、上海等城市开展了相关实践。
今年6月15日“全国低碳日”,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发起建立了由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高校、媒体等68家机构参与的首批碳普惠合作网络,鼓励老百姓更广泛地参与碳减排实践。
一场绿色技术革命蓄势待发。在山东东营莱州湾胜利油田,气驱装置将液化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对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利用和封存。项目负责人曲介绍,该项目可年增油25.3万吨,同时还可实现年注二氧化碳能力100万吨,相当于近60万经济型轿车停运一年。
作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山东海阳国家电投“暖和一号”工程,保证了20户万居民温暖过冬。与核供热前相比,节约原煤消耗1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万吨。低碳领域的许多科学研究都是以绿色冬奥会为契机开始的,但并没有就此结束。许多碳中和的大型实验仍在进行。
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郝通过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热泵技术,为赛区大量临时集装箱房提供热源,实现低碳取暖。目前团队还在对这个项目进行分析总结。未来,这种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在很多应急场景中,比如冬季救灾、医疗或临时隔离室、边防部队临时营房等。
“双碳”市场变得炙手可热。00-914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家新能源相关企业注册约16.4万家,月均注册增长率49.2%。
更多的资金将流向绿色产业。清华大学国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2年年会主题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面临短期稳增长和长期转型发展的双重挑战。大力推进绿色投资非常重要,绿色投资应重点关注配电网、储能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充电桩、低碳建筑等低碳城镇化基础设施,以及绿色产业链。
作为低碳城市试点,在气候投融资改革方面,深圳建立了国年内境外资金投资气候项目的便利化制度,对接中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2021年新增绿色信贷225亿元。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该交易包含发电行业2162个重点排放单位,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面对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碳排放管理者”成为新职业。2021年以来,清华大学、中国科大、东北林业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也纷纷布局碳中和领域,成立了一批相关的研究所、学院和定向班。
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达10亿千瓦以上,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各达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此外,我国还将在沙漠、戈壁、荒地建设4.5亿千瓦的风光发电基地,8500万千瓦项目已开工建设。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看来,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集中了潜力巨大的风光资源,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大量的沙地。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的企业入驻后,如果在太阳能电池板下种植宁夏特产枸杞,洗太阳能电池板的水可以用来灌溉,循环利用。这种经济模式把原来荒芜的沙地变成了能源利用地和新的经济作物生产地。